《新华教育》:188金宝搏张仰飞谈实现学生就业的四个转变

日期:2015-11-25 来源:xinghuo

近期教育部公布了“2015年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188金宝搏也获此殊荣,为此我们邀请了188金宝搏副院长张仰飞和我们聊一聊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

以下是本次访谈的精彩内容:

主持人:此次188金宝搏获评2015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50强”,此奖是对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和就业创业工作的充分肯定,为促进毕业生就业、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请你能详细介绍下学校近期促进学生就业做了哪些工作?

张仰飞: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工作事关千百万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稳定与和谐。学校认真分析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着眼于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注重学生就业工作体系的四个转变,明确职责、拓展渠道、更新手段、注重实效,努力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一是就业工作从“学工工作”向 “全员积极参与”转变。

坚持学校层面的“一把手工程”,把就业工作作为教学单位考核的重要指标,与二级单位“一把手”的聘任挂钩,确保就业工作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个到位”。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师生共建双文明”活动,各职能处室、各学院教研室和实验室与学生班级互选结成“共建双文明单位的对子”,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共建活动,在思想上引领学生,在学业上指导学生,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将全员参与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落到实处,涌现出了“全员导师制”、“女高职导学制”、“毕业设计导师就业指导帮扶制”等典型活动,专业教师发挥密切联系行业的优势,在帮助学生确立学业规划、生涯规划、落实高质量就业单位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二是学生就业模式从“零散就业”向“批量定向”转变。

学校联合省、市人社局、中电联、中机联等6大行业协会以及相关大型企业,组建了188金宝搏大学生就业工作咨询指导委员会,建立了人才需求互通机制,形成了专业以企业为点、二级学院以行业为线、学校以长三角地区为面的网络化就业格局;学校发挥行业、校企合作的传统优势,把共建延伸到合作培养、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层面,与江苏、安徽、浙江等省市电力公司、上海振华港机重工、中南控股集团等企业合作批量选送,形成了稳定市场,扩大了社会影响。学校还注重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意识和就业观,激发学生成才意识、强化就业指导服务,鼓励毕业生应征入伍和到基层就业。

三是促进就业工作从“传统方式”向“新媒体平台”转变。

学校注重利用网络资源构建大范围、多样化的就业信息平台,利用校园网、“就业微信平台”、“QQ群”等及时收集、发布招聘信息、用人单位宣传信息、优秀校友的岗位事迹,开展在线问卷调查等,通过校企共建单位网站向用人单位通报毕业生信息,推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网上面试,使用“全国大学生就业一站式服务系统”,搭建了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沟通的桥梁,提高了就业成功率。

四是学生就业反馈从“开环模式”向“闭环调整”转变。

学校注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强化就业工作与招生工作、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的互动关系。学校合并组建十多年来坚持每年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市场调研,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工作情况,听取用人单位和校友的意见和建议;连续六年与麦可思数据公司合作,每年由其独立调查发布《188金宝搏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根据调查研究,依据就业状况,确定招生额度,依据行业要求,调整专业方向,针对存在不足,改进人才培养,实现了人才培养的闭环反馈,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校招生分数连年走高,形成了“出口畅、进口旺”的良性循环。

学校开设了38课时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36的课时《大学生创业教育》两门必修课,和《大学生创业实务》等22门选修课程。强化课程建设和教育研究工作,编写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4本校本教材,申报校级以上就(创)业课题41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108篇,开设了就业指导网络课程和网络职业测评。加强了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采用统一规划,分阶段、多途径、重实践的方式组织就(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活动。设立就(创)业指导咨询室,强化就业指导咨询和服务,同时,将就(创)业教育融入《新生入学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导全体新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书”、参观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每年还组织全校5000多人参加全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组织各年级学生修订职业生涯规划书,始终将就(创)业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

主持人:如今找工作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找份好工作。不少毕业生眼光高,易高不成低不就。不愿意从基层干起,想着一蹴而就,毕业生就业不但校方做出努力,毕业生自身心态也要调整端正,您对此有哪些建议?

张仰飞:就业是人生发展中的重大转折点,是大学生从“学生”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阶段。良好的就业心态,可以帮助大学生坦然面对和正确处理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把握各种就业机会,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潜能。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要转变成才观念,端正就业心态,切忌眼高手低、好高骛远。

一是合理定位,明确目标。

合理定位是树立良好心态的根本。无论是求职还是工作,要抛开不切实际的幻想,给自己制定一个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猛将必拔于卒武,贤相必起于郡县”。基层是青年大学生成长的沃土,大学生在基层锻炼大有作为。

二是正视处境,拥有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在激烈的竞争中,只有拥有了自信,大学生才能坦然接受挫折,敢于直面挑战。自信源于对自己的探索,大学生在求职前,必须充分了解自己,包括学识、能力、性格、特长等,扬长避短,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三是积累实力,勇于挑战。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大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要注重对各种技能的积累,提高就业竞争力。在求职过程中,要树立竞争意识,主动接受挑战,把外在的竞争压力转化为自己积极进取的内在动力,努力做到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从制度层面上固化了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渠道和途径,标志着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毕业生应转变成才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勇于到市场经济大潮中拼搏竞争。

主持人: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现在2015届应届毕业生就业观悄然转变,很多年轻人选择自主创业,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由于毕业生刚刚创业,亟须有人指点迷津,少走弯路,学校在这方面给予过哪些帮助和支持?

张仰飞: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事实越来越证明,一个人不可能终生从事一种职业。因此,具有高附加值人力资本的高校毕业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一时的“完美”,完全可以先就业,然后在职业发展中选择从事的专业,进而在不断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创新创业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能力,是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普及化地组织科技创新项目研究、高水平科技竞赛、多层次科技创新实践训练,创业的模拟及实战训练,有效加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学校从2002年起,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每年拨出专项经费资助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的研究和孵化。2014年度,全校学生共申请基金项目435项,批准立项347项,直接参与学生达1735人。此外还以科技竞赛为牵引,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竞赛,2014年全校学生共获得科技创新类省级和国家级竞赛奖项954项,公开发表论文130篇,申报专利289项,获授权专利160项。为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升学生科技创新水平,学校专门成立了创新学院,以项目化教学方式承担全校性创新实践课程,分层次组织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培训。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经历了选题、立项、研究、结题验收等全过程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精神、创新能力,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学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学校高度重视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工作,按照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教育推动创业”的工作思路,从激发学生“想创业”、培养学生“能创业”、支持学生“创成业”三个层面,深入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工作。构建了普惠型、提高型、精英型、实战型四个层次的理论教育课程体系,与南京市人社局、江宁区人社局、江宁科技局合作建设和互通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目前在各园区孵化的创新创业项目476项,参与人数2726人。驻校园区团队中有28个已正式注册成立公司,19个正在孵化过程中,一批孵化成功的项目入驻省、市、区大学生创业园。创业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我校学子获得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两项铜奖,涌现出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孙浚博、“江苏省大学生年度提名人物”刘伯敏等一批创业典型。(来源:《新华教育》)

相关链接:http://www.edu-gov.cn/news/16838.html

来源:188金宝搏星火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