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五年奋进路】教育教学篇:质量强校促发展,特色育人提内涵

日期:2023-09-15 来源:教务处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处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188金宝搏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这是我校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肩负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系统科学谋划学校高质量发展蓝图的重要使命。自188金宝搏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党委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抢抓机遇,求实创先,改革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为总结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一步振奋全校师生精神,迎接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特开辟【喜迎党代会•五年奋进路】专栏,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建设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名校目标,通过实施以“八项任务”为核心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系统推进课程思政、项目教学、双创教育等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持续深化“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双创培育”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各级各类教学成果数量和质量持续领先同类高校,学校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国家级规划教材8部。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8个,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2部,教师获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国奖30项。新增各类省级专业22个、省级课程58门、省级教材35部、省级产业学院等教学平台10个,教师获省教学名师2人、教学大赛省奖87项,学生获省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93项。


坚持立德树人,抓实课程思政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压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制定《188金宝搏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意见》《188金宝搏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以思政课程为引领,以课程思政为抓手,聚力专业思政目标、抓实教师思政核心,着力建特建强体育教育、健全劳动教育和美育教育,突出项目载体的五育融合育人特质,强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推进,全面建强“五育并举”培养体系。



结合课程思政建设专项,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结题验收会、建设推进会、示范专业成果展、示范课程说课展“两会两展”活动,全面营造教书育人的优良氛围。五年来,遴选校级师德标兵、教学名师奖等40人,选树示范课程70门、示范专业30个,优选示范案例50个、优秀说课20门。在全省思政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获特等奖3项,“思政课程实践I”获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获首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获首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获评省“特色体育学校”,获首批江苏省美育精品课程、美育大讲堂优课、通识联盟课程5门,首批江苏省劳动教育优秀实践项目5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

 


创新培养模式,推进产教融合

学校与国内外龙头骨干企业和机械、电力、能源等行业组织深度协作,不断完善“注重基础、强化复合、加强实践、突出应用、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创新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创设工程化项目教学模式,构建“工程化环境、项目化载体、团队式指导、协作式学习”的项目教学新型教学组织形态。协同企业以项目为载体、课程为核心汇聚行业企业优质创新与教育教学资源,打造工程化项目引领的四级项目课程体系,健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将行业企业资源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教育部官网、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中国新闻网、新华网、江苏教育报等权威媒体先后刊文报道。相关改革成果在新一轮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



构建质量文化,完成审核评估

完善质保体系。学校依托“产学研用创”五位一体的质量路径,构建了以教学质量标准为引导、以教学条件为支撑、对教学过程全程监控、对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达成度进行评价并持续改进的闭环式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质量文化。组织开展“新时代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思想大讨论等多种主题研讨活动,进一步明确高水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将质量标准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不断强化以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双中心的“三维六重”质量保障体系为基础、以“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为途径的“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建设,为学校高位通过新一轮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提供了有力保障。



高位通过审核评估。作为新一轮教育教学审核评估部省协同试点高校,学校首个完成审核评估阶段工作。我校办学特色、三进三知、项目式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获得专家组高度评价,并一致同意推荐“‘能力导向,项目载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报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示范案例。北京市教育教学委员会、河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评估管理服务中心、河北工程大学、广东药科大学、陕西理工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江苏海洋大学等40余家机构和高校纷纷到校调研我校办学特色和审核评估经验。



实施质量工程,深化综合改革

明晰改革思路。开展为期近一年的“新时代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主题研讨,按照“价值主线、能力导向,实践主导、理实交融”的改革思路和学科专业对接产业需求、课程结构对接能力进阶、课程内容对接技术发展、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组织实施对接学生志趣、质量评价对接育人目标“六对接”要求,深入实施“四大改革”,系统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实施质量工程。召开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印发《中共188金宝搏委员会关于实施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意见》,大力实施“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打造素质教育生态、强化教书育人能力、深化教学评价改革”八大任务,全面部署推进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推进“十四五”本科教学高质量发展。




推动教改创新。启动重点专业(二期)、优质课程、课程思政、工程化项目教学、双创教育、劳动教育等多类型、多层次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布局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宜兴产业学院建设,营造浓郁教改氛围,积极引导教师投入教研教改工作。五年来,教师承担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国家级项目1项、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12项(其中重点课题3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16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113项、教学建设项目311项。




紧贴行业产业,提升专业内涵

优化结构布局。坚持需求导向,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产业发展需要,按照“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要求和“养优保重、改老扶新、增强调弱”的专业建设思路,不断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推动文科赋能工科、工科建特文科,促进传统专业向内涵一致的新增专业转型升级。五年来,新增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面向新兴产业专业10个,停招过程装备等专业5个,对接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布局优化初见成效。

强化内涵质量。坚持标准引领,一方面对标教育部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和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相关标准,深入推进校级重点专业一期、二期建设,通过分类建设、分层立项、滚动资助、持续投入方式引导专业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着力打造国家省校三级一流专业体系。另一方面,对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全面推进“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三级专业认证,开展校内认证式评估。五年来,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卓工计划”2.0专业、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等各类省级专业22个,8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深化改革创新。推进多元合作,突出交叉复合培养。面向机械、材料等专业领域与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开办“康尼班”,在机械、材料等6个专业类别实施大类招生与分流培养;在电气、机械等9个专业试行辅修专业和辅修学位,在电气工程、软件工程、建筑工程、环境工程4个专业分别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芬兰奥卢大学按照“3+1”和“4+0”模式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专业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办学能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艾瑞深校友会网发布“校友会2023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我校与北京大学分列应用型、研究型第一。



抓实课程核心,建设优质课程

完善课程体系。突出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持续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了“三个层次、六大模块、双创能力培养贯穿全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打破专业之间、课程之间壁垒。打造公共选修、跨专业选修、在线开放课程选修、开放项目训练、创新创业训练与社会实践等特色模块化课程,完善各类课程修读学分的认定与置换机制。

建设优质课程。打造融合多学科知识、多教学环节的新型特色课程,实施“555”(5门国家级、50门省级、500门校级)优质课程建设计划,推进课程内容重组,实施课程的结构模块化,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具和项目训练、创新创业的成果纳入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部分或全部可置换。通过做精基础课程、强化核心课程、开发新型课程、推进在线课程,建成了一批教学理念先进、质量效果好、应用特色鲜明的一流本科课程。五年来,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省精品美育课程、省优秀劳动教育课程等各类省级课程58门。

锤炼精品教材。坚持“创新、选优、扶特、做精”原则,推进重点教材培育、优秀教材遴选和特色教材打造,鼓励教师编写体现学科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和反映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最新趋势的特色教材。坚持“凡编必审”“凡选必审”,严格教材选用管理,落实“马工程”重点教材“应选尽选”,实现关联课程100%选用。五年来,新增国家级规划教材8部、省级优秀教材、重点教程、规划教材等省级教材35部,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2部,位列同类高校前列。



聚焦工程能力,聚力实践教育

创新组织形态。坚持“价值主线、能力导向,实践主导、理实交融”思路,着力推进实践教学综合改革,以“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主要内容,普遍开设基于真实应用情景的项目、案例、问题等实践导向课程以及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实训项目,打造“工程化环境、项目化载体、团队式指导、协作式学习”的教学组织形态。



强化实践教育。聚焦应用型人才“综合应用、工程实践、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核心能力培养,建设新型“校内中心+校外基地”的产学研一体实践教学平台,提升系列化教学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育人效能,打造大学生学科竞赛特色,推进实践教学与双创教育相融相促,协同政校行企整合校内外优质实践教育教学资源,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理实相融、学用创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提升。

建强平台载体。彰显学科特色,发挥行业优势,创新多元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深化校地、校企、校校、校院合作,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打造高质量产教融合发展共同体。五年来,新增省重点产业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建设点(新型电力系统产教融合基地)、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省级虚拟教研室、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等省级平台10个。



做优毕业设计。引导前置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强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在专业级项目中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基于前继项目训练成果开展选题,推进毕业设计(论文)真题真做,进一步强化学生解决专业领域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五年来,累计获省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93项,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49项、团队奖9项,获奖数量和质量持续领先同类高校。


做特双创教育,助力学生发展

深化双创教育改革。坚持“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从业能力与个性成长、校内教育与校外体验、校园文化与双创氛围”四统一的双创教育理念,聚力创新能力、激发双创精神、厚植发展潜力,开放修读10学分创新创业模块,实现双创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和专业全覆盖。



完善双创教育机制。修订完善综合素质拓展学分管理办法、双创竞赛管理办法、双创训练计划管理办法、双创成果认定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通过“引培并举、专兼结合”的原则,建立一支222人的双创导师队伍。实施“一学院一品牌、一学科一赛事、一专业一活动”双创推进计划,大力资助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及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迭代校内双创教育成果展、双创大讲堂、创业大赛,支持大学生参加创业实践,营造浓郁双创氛围。



五年来,学生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奖2项、省奖35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国家奖5项、省奖47项,基于“四统一”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曾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获省首批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建设高校、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和国家级众创空间、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累计孵化创业企业193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等省级及以上资质认定65家,协助创业学生获投融资近亿元。



聚焦教学能力,赋能教师发展

完善教师培养体系。大力推进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构建“分类型、分阶段、螺旋上升”的教师职业生涯全生命周期的培养体系,从基本教学能力、工程与社会实践能力、卓越教学能力等多方面不断提升我校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和教书育人能力水平,全面打造一流应用型“四有好老师”队伍。

营造教师发展文化。打造特色优势互补、校内校外贯通、线上线下相融等多元培训模式,强化基层教学组织效能,以课程思政、教学创新、信息化教学、教学评价等为重点,为教师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直至“站好讲台”提供全程支持和帮助。聚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高水平教学竞赛为抓手,充分发挥教学竞赛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中的积极作用。选树优秀典型,引导教师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拓展教师发展路径。整合内外资源,推进校际、校企合作,与南京大学开展校际合作共建,与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南大学等组成校际联盟,合作共建6个教发联合体,同时与行业骨干企业共建教师实践基地、校企联合培训基地和教学文化宣传基地,与知名企业联合建设5大教发平台,积极拓展教师发展路径。2018年以来,年均组织各类教发活动100余场,为教师提供600余门优质教师培训课程,惠及校内外教师9000余人次,“多方协同、要素汇聚、合作共赢”的校本特色教发工作得到省内高校普遍认可。



助力教师成功教学。持续推进教育教学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与研讨的常态化,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引导教师潜心教学,助力教师成功教学。五年来,新增江苏省教学名师2人,获全国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国家奖30项、省奖69项,在国家级教师教学竞赛获奖等级上实现历史性突破。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发布的“全国普通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中,学校位列全国高校第179名,在“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中位列首位。



建优中心基地,推进科教融汇

打造产教融合育人共同体。协同企业汇聚行业、地方政府教育教学资源打造“校内中心+校外基地”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构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体系。率先提出“学校主导、校企双主体”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打造“1中心2智库3基地”现代化产业学院,着力推进新一轮应用型办学体制机制综合改革,着力打造产教融合育人共同体。五年来,推动每个专业共建3个以上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持续推进校内174个实验室、36个实习实训基地、80个工程化项目教学基地(工作坊)和289个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转型升级。与南瑞继保、康尼机电、江苏电力、国电南自等企业建成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等国家级教学平台8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产教融合重点基地、虚拟教研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级平台25个,校级双创教育实践基地226个。



建强教学科研一体化实验室。坚持实验室建设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博士硕士学位点建设协同推进,协调发展,不断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创新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新形式,优化实验室体系。近五年,结合产业技术研究院实验室建设,重点打造项目化实践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综合实验室平台,突出本科生和研究生实践教学“工程化环境、项目化载体”特征,建设“产学研协同、学用创一体、校企深度融合”的实验实训基地,新增仪器设备1.6亿元,新建和改扩建100多个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工程技术特色鲜明的实验实训室,为全面优化与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重要支撑。

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不断探索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广度和深度,出台和修订有关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制度文件6项,优化工作流程,做到制度流程化、流程表格化。建成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入网设备已达到400多台套,大型仪器设备开放率超过85%,进一步提高实验资源利用效率,为大型仪器设备在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社会服务、学生创新创业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保障。2022年江苏省大型科研仪器开放服务绩效评价中首次获得良好等次。



坚决筑牢实验室安全防线。成立实验室安全领导小组、实验室安全督导组,持续完善制度体系,细化工作流程,压实各级责任,不断完善“全面、全员、全程”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运行机制,保障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化。推进实验室分级分类管理,实现实验室安全信息牌动态更新。推进危险化学品统一采购与废弃物统一处置,实现危险化学品、危险废弃物的全生命周期精准管控。全面加强实验室教育培训与准入制度以及实验室教学科研项目安全风险评估的落实机制,筑牢实验室安全防线,确保实验室安全事故零发生,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护航学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