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教育工委党史学习教育简报》聚焦我校党史学习教育特色做法

日期:2021-05-21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日前,《省委教育工委党史学习教育简报》(第四期)上刊发了《188金宝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课程思政同频共振》一文,从“聚焦课程主阵地,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理论课堂’;用好红色资源,打造党史学习教育‘实践课堂’;探索新模式,打造党史学习教育‘情景课堂’;创新‘三进三知’,打造党史学习教育‘一线课堂’”四个角度入手,介绍了我校党史学习教育的特色做法。现将该文全文刊发如下。

 

188金宝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课程思政同频共振

 聚焦课程主阵地,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理论课堂”。牢牢把握课堂主渠道、主阵地,将党史学习教育内容有机融入以思政课为核心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探索课程思政突破创新,形成协同效应。

 聚焦思政课关键课程,内容更新、方式创新。梳理明确思政课程与党史学习教育的结合点、落脚点,探索形成思政课必修课党史学习教育指南,结合学生特点,创新载体方法。学校立足校内课堂、重视社会课堂、拓展网络课堂、发掘心灵课堂,将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贯通,构建起的交互性、情境化、浸染式的课堂形式。

 聚焦各门课同向同行,完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系统挖掘梳理各门课的党史资源,将党史教育内容有机融入,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如在讲授《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时,讲述校资企业康尼公司的自主创业史,融入党的不懈奋斗史,把校史、党史、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专业教学中,提升课程的引领性、时代性,将知识传授、理论教育的过程深化为学生能力提升、价值认同和信仰坚定的过程。

 用好红色资源,打造党史学习教育“实践课堂”。学校充分挖掘革命遗址、档案资料等资源,搭建红色社会实践平台,通过“沉浸式”体验教育,让旧址遗址成为党史“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党史“教师”,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组织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上好“党史课”。学校积极推动校馆合作,与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周恩来纪念馆、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等共建德育基地,用好用活丰富红色资源,按照党史脉络、突出红色因素设计社会实践路线,引导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

 激发青年学生党史学习“代入式体验”。学校组建学生党史故事宣讲团,聘请革命遗址遗迹、纪念场馆优秀师资担任校外导师,指导青年大学生开展党史宣讲志愿服务,实现从“听学”到“讲学”转变。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学习内化,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勾连,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情感,通过舞台剧、微视频、朗诵等形式将红色故事送到同学身边,让大道理飞入“寻常学生”中,化抽象理论为鲜活事例、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接受,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探索新模式,打造党史学习教育“情景课堂”。学校持续推动周恩来精神进校园,着力将周恩来精神嵌入党员干部教育、植入学生日常活动、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恩来精神进校园”情景教学等方式,探索并形成一套全方位深度融合和行之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南工程模式”。

 讲好红色故事,唱响时代教育主旋律定期举办“恩来精神进校园”宣讲会,把红色资源转化为现实教育资源,通过视频、原声录音、照片、音乐等方式,使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现场感更强,在潜移默化中唱响弘扬传承周恩来精神主旋律,将周恩来精神厚植到每一位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心中,在无形中转化为自觉行动。

 寻访红色足迹,抓好思政教育主渠道。学校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党员领导干部、党外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团员等,走进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瞻仰总理丰碑,回顾红色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让理想信念教育更加鲜活生动。

 创新“三进三知”,打造党史学习教育“一线课堂”。创新运用“三进三知”思政教育模式和载体,通过党员干部“第二班主任”现场讲、及时帮,将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贯穿全程。

 “三进三知”强引领、聚合力。学校将开展“三进三知”专题实践活动与立德树人、党史学习教育、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大力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党员干部在紧扣党史学习重点内容,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主题党课和团课的形式给大学生们上课,使思政理论课的“独唱”变成了“合唱”,实现了思政课教育主体的创新、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方式的创新,提升了思政理论课主渠道的实践性与引领力。

 “三进三知”解难题、办实事。党员干部通过深入学生宿舍、食堂、课堂,深入一线,现场了解、亲身感受和全力解决学校教育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成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短板”、“瓶颈”、困难和问题,从最困难的师生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列出实事求是、精准明确的问题清单,逐项分类梳理、分析研究、及时回应,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师生的烦心事。